与大红袍同行

来源:   作者:站长发布日期:2014-06-07

 

 

人物档案:陈德华,男,高级农艺师。1941年出生于福建长乐。

 

1963年毕业生于福安农校茶叶专科,同年分配到武夷山市茶叶公司、茶叶研究所工作。

担任过市茶叶公司总经理、茶研所所长;星愿茶叶公司副总经理;创办了武夷山市首家营茶研所——北斗岩茶研究所。投身茶事长达45年。  


 

 

记者:近年来,武夷山茶业发展迅猛,大红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几乎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了。你作为武夷山最资深的茶人之一,能否回顾一下大红袍的发展过程。  


陈:1963年,我刚分配到武夷山茶研所工作时,茶研所总共只有20亩茶园,也没有一个正式职工,基本上是空有其名。我去后,想方设法组织生产,第二年引进省内和当地的40多个茶树品种,并培育了4亩茶苗。当时虽然还没有开始研究大红袍,但是应该说这些工作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一些基础。1965年,我被抽去搞社教,随后又调到茶叶局,负责茶叶初制机械 革新工作,直到1972年才又调到茶研所,重新开始茶树品种研究和良种培育推广。但是当时受到文化革命干扰,很难进行正常工作。直到粉粹四人帮拨乱反正后,茶研所工作才走上正常轨道。1982年,我争取到上级和当地生产队支持,在原来的御茶园遗址建了一个武夷茶树品种园,收集、整理了180多种武夷名丛和单丛,总共36000千棵茶苗。也就在那时起,我萌发了研究大红袍的念头。


记:在当时的那180多个名丛单丛中,有没有大红袍?   


陈:没有。不是我不引种,而是上级有限制。   



记:为什么要限制?   


陈:武夷山的所有名丛单丛都可以剪枝引种。唯独九龙窠的那几棵大红袍不让。当年的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和省茶研所要研究大红袍,都要拿着省政府的介绍信,办好手续后,才允许剪取几根枝条。而那几棵大红袍母树,一直是由政府派专人长住在九龙窠管理的。


 
记:那么你又是从那里弄到大红袍母本来研究的呢?   


陈:说起来有点令人难以相信。60年代初,大红袍走出了九龙窠,引种在福安省茶研所的品种园里。198311月,我到福安参加省茶研所活动,碰到茶科所的一位老同学,告诉我说当年他们从九龙窠剪回来的大红袍长的不错,不过一直没人去研究。我一听马上动心了,就提出说让我剪几根枝条带回去,老同学同意了。最后带了5枝回来。扦插在御茶园的名丛园里。正式进行大红袍无性繁殖研究,获得成功。第二年就采制了一些样品。经过专家们审评,认为和九龙窠大红袍母本的品质不相上下。于是正式宣布大红袍培育成功。此事当年的福建日报、中国新闻社,文汇报等都作了报道。


 
记:大红袍繁育中遇到过哪些困难问题?   


陈:大红袍无性繁殖本身没有多大问题。大红袍与武夷山的其它名丛茶一样,都属于无性系,都可以扦插繁育。困难的主要是观念问题。九龙窠的那几棵大红袍一直是一个禁区,好象是皇帝御封过的就不能动。如果说大红袍与别的名丛有什么不同,主要的也就茶树旁边的那三个摩崖大字。大红袍,吴石如一九三二年。这也是武夷山唯一的茶树名石刻。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八十年代后,很多禁区都开放了。大红袍也不例外。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地对它进行研究。很快就成功了。  



记:大红袍作为一个茶树良种,在感官审评上与其它良种,比如水仙、肉桂相比有些什么特点?


陈:武夷山的茶树良种中,水仙以茶汤滋味醇厚见长,肉桂以香气霸道取胜,这两种茶的特征明显,比较容易辨别。其它的名丛,象铁罗汉、水金龟、半天妖等等,茶树叶片外形有区别,制成精制茶后的香气滋味区别很少。所以你要我很精确地说出大红袍的感官审评特点,还真难说,但是我能很清楚地辨别出来,大红袍就是这个味道! 1981,我参加省里举行的乌龙茶试验茶样审评,当时审评的共有100多样,有一轮我发现两种茶风格很相近,就将它们并列一起。密码揭开后,其中一杯是肉桂,一杯是大红袍,这说明大红袍的香型、滋味接近肉桂。我把这事写成文章,发表后,张天福老先生来信说,也想起那一年的这件事。而且还提到,有二位对茶非常专业的同志都谈及,品饮大红袍时感觉与肉桂很相似。这说明,大红袍的风格比较接近肉桂,当然又不完全是。没有那么霸道一些,茶汤也较为醇厚一点。

 


记:这样看来,大红袍确实是一个武夷山的茶树良种。但是武夷山的良种不至一个,水仙、肉桂啦都是公认的良种,过去统称为武夷岩茶,现在为什么要主推大红袍?  


陈:应该是与知名度有关吧。武夷岩茶虽然有很多优良品种,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流行范围局限在闽台粤一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武夷山发展旅游业,全国各地来的人多了,知道岩茶的人才多起来,但是更多的是知道大红袍。因为九龙窠大红袍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导游介绍的特别细,还会编一些故事,给大红袍披上种种光环和神秘,给游客留下很深印象。来武夷山的游客很多不喝茶,但几乎没有不去看大红袍。我到上海北京去,说起大红袍都知道,可是说岩茶,就很少人知道了。   岩茶要发展,提高知名度很重要,既然大家都知道大红袍,主推它来带动岩茶整体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销售策略。


记:不少人说起大红袍,就认为只有九龙窠的那几棵母树品质最好,后来繁殖的,也就是二代三代的大红袍品质不如母树,这是怎么回事?   


陈:这是一种误解。大红袍母树与无性繁殖的大红袍性状特征完全一致,这就说明品质上没有区别。大红袍是无性繁育,母本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不存在代数之分,没有什么几代几代的说法。如果说大红袍品质上有区别,主要是产品。同样一棵茶树一片茶园的原料,不同水平茶师制作出来的产品,品质上会有不同,但这主要是制作工艺上的原因,而不是茶树品种的原因。


记:听说现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大红袍,大部分都是拼配型的。你对此有何看法?   


陈:在茶叶精制过程中,拼配是必要的技术手段。岩茶的茶园,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总是东一片西一片,即使是同一个品种,长在不同茶园里品质也会不同,所以过去武夷山老说一山一茶一丛一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进行商业化生产,要保持你这个厂所有出产的茶叶的品质稳定,不拼配几乎是不可能的。说到大红袍的拼配,道理也一样。根据我的多年实践,大红袍这个品种对制作技术要求较高,制优率不高。而市场对大红袍的需求量又非常高。所以我在茶研所时就开发了一种拼配型的大红袍产品,以大红袍为基础,适当拼配一些其它品种,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保持大红袍原种的风味,又体现岩茶基本风格。送给陈橼和张天福审评,他们也都给予很高评价。试着推到市场上去,也是大受欢迎。


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关心的并非是单纯种或拼配,而是品质与口感。至于少数消费者,可能更喜欢单种的大红袍,对于这些人的特殊要求,其实也可以得到满足。一些企业也有生产单种的大红袍产品。


  
记:听说近年来你又研制了一种大红袍茶饼,也很受欢迎,这种产品有什么特点?   


陈:其实这是一种传统挖掘。茶饼是紧压茶,普洱茶中常见。但是茶饼的根源却在武夷山。武夷山在一千年前就属北宋的著名御茶园,当时所产的茶叫龙凤团茶,就是一种茶饼。大红袍茶饼在挖掘这种传统基础上,结合现在普洱紧压茶技术研制成的。但是因为大红袍品质与普洱不同,技术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大红袍茶饼保持了大红袍散茶的基本口感特点,但更便于携带和贮藏,而且久藏风味更醇更佳。除此,还具有一定的工艺性,适合作为礼品馈赠。  


记:大红袍要进一步发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陈:我是做茶的,最重要的是就是做好茶,保证质量。这几年随着茶叶市场的不断扩大,喜欢大红袍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生产的厂家也越来越多。难免会出现一些质量方面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以劣充优,以假冒真;有的是品质有问题的低档茶冒充优质茶;有的是非地理保护标志区域内的外区茶,冒充大红袍。因此有些地方有几十元一斤的所谓大红袍,而在武夷山,上等的大红袍鲜叶都要几十元一斤。另一种情况是口感风格不稳定,现在市场上有清香型,韵香型,浓香型,焦香型,陈香型,花香型,五花八门,消费者这里买的和那里买的,今年买和去年买的口感不一样。这样难免会产生怀疑,到底哪一种是真正的大红袍?好在政府部门现在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制订了包括地理保护标志,大红袍国家标准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只要认真执行,相信一定对保持大红袍质量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其它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大宣传广告,正确引导消费者,等等。总之,需要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努力,大红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记:你对大红袍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   


陈:以武夷山为代表的闽北地区,宋代时曾经成为中国茶业的中心,龙凤团茶标志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顶峰;大红袍是这一历史传统的延续,完全有可能再创辉煌,再上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