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武夷大红袍茶树无性系后代成茶品质优异机理探讨

来源:   作者:发布日期:2014-06-07

 武夷山乃我国著名茶区,也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之一,历史悠久,唐代武夷岩茶已是上层社会馈赠之珍品,宋代列为贡品,元代于武夷山之九曲溪之四曲溪畔设置御茶园专事贡茶采制,明末清初开始研制乌龙茶。
武夷山由杉岭山脉的主峰黄岗山所形成,方园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拨650米,有36峰、99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岩茶列为中国名茶,早年取得国家原产地论证,尤以武夷名丛大红袍为极品,属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宝。
原产地大红袍仅有3株,位于武夷山天心岩九龙巢寨半山腰的一片岩壁的石罅间,此处岩峰插天,峡谷深幽,茶树兼得高山之荫、日阳之早;另有峭壁上的一股甘泉淙淙而下,滋润茶地,促使岩石风化分解微量元素供茶树吸收。故大红袍有“天赋不凡”。
大红袍为传统五大珍贵名丛之一,无性系中叶类,迟芽种,二倍体。其主要特征为:树冠半开展,分枝较密,叶椭圆,叶身稍内折,叶色深绿,嫩叶紫红色,花瓣6瓣,花冠直径3厘米左右,花柱3裂,茶果中等。大红袍新梢生育力较强,抗旱、抗寒性强,扦插繁殖力强,成活力高,中开面采摘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春芽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3.3%,茶多酚24.8%,咖啡碱4.2%。
相传清代中期已有武夷大红袍茶之名,但长期以来,大红袍在历史上从不繁殖,树仅3株,年产不满一市斤,“正宗”大红袍茶产品极为稀贵。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曾送他四两大红袍茶,尼克松私下抱怨毛泽东小气,周恩来闻之笑慰尼克松“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将大红袍茶的典故告诉尼克松。尼听了肃然起敬。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也曾以四两大红袍茶送给特首董建华,董取出20克拍卖,拍出天价3万元港币。这些流传市井的小道消息,在验证此茶之尊贵,也足以启示我辈应如何让武夷大红袍茶走出天心岩原产地,走进社会,走向世界,以满足多方引种和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近代大红袍的繁育研究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62年、1964年,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和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因科研需要,通过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政府,各剪取大红袍茶树枝条数枝,带回扦插繁育。1985年,武夷山市岩茶研究所为挖掘、整理、繁育,推广武夷山名丛之需,又从省茶科所要回5株原种大红袍茶苗,定植在御茶园,这5株苗木成龄后承担着加速繁殖的任务。近10多年来,原种大红袍茶树就以此为起点反复进行扦插繁殖。目前,在武夷山已有较大面积的大红袍茶园。如北斗岩茶研究所、幔亭及宛香茶叶研究所等在武夷山内山开辟生产基地外,在外山的星村、黄村、程墩等地,也有大红袍茶园,可见大红袍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已试销国内及韩国、香港等地。国内一些科研、教学单位也有陆续引种大红袍茶苗的。
从以上情况可说明二点:其一原来风格独特的武夷名丛——大红袍,经过加速繁殖已发展成为中国乌龙茶无性系良种之一。其二随着原种大红袍的多代次扦插繁育和引种范围扩大,其后代的经济性状和生物学特性可能发生变异或引起某些退化;当然,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的后代比较,遗传性相对稳定,但经反复扦插繁殖,由于剪穗母株的树龄、树势、扦插技术、立地环境的差异或园地管理,气候等不同,都有可能产生后代质量上的差异;除其本身遗传变异的生物学差异外,还有可能存在品种的人为混杂,这些差异逐渐积累将不利于品种纯度和成茶品质的稳定。对此需引起重视。当前,为了武夷茶的历史风华,为了武夷岩茶事业的持续发展,为了我国茶叶科技经济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对如何保护纯种大红袍和稳定其无性系后代的优异品质,从有关机理分析提出以下看法:
1、建立纯种大红袍剪穗母本园
目前武夷山御茶园及北斗岩茶研究所等地的大红袍直接来自天心岩,品种纯正,史据翔实。今后的大红袍扦插繁育工作,建议以北斗岩茶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为核心,建立大红袍剪穗母本园(或采叶剪穗兼用母本园)。首先要剔除混杂在母本园的其他品种异株,加强母本园的管理。剪穗母本园全年只采摘春茶一季,夏秋茶不采,留养健壮枝条供作插穗。剪穗时再检查一遍,要与其他品种分开剪穗。苗圃地也要划区分开扦插。
2、重视大红袍建园立地条件的选择
无论大红袍采叶园或叶穗兼用母本园,都必须重视立地条件的选择。如北斗岩茶研究所,宛香茶叶研究所和幔亭茶叶研究所的大红袍园地分别设置在武夷山的马头岩和倒水坑,均属武夷山内山,故其茶叶品质明显优于武夷山外围九曲溪畔上游的星村、黄村、曹墩、程墩等地所产的大红袍茶。这说明大红袍独特的品质风格既来自茶树本身也与特定的地域、气候、土壤条件密切相关,武夷山乃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武夷山内山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年平均气温18℃~18.5℃。年降雨量1800mm~2000mm,年均相对湿度约80%。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自然生态平衡,茶树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无风害虫害,茶树得天然之培育,故以岩骨花香之胜脍炙人口,品质最优。而在武夷山外围企山等地或溪旁园地,海拨不及200 米,其地域气候与岩山不同,所栽大红袍茶品质较次。至于从地质土壤方面而言,武夷山的内山之地也适宜于茶;武夷山地属“丹霞地形”,由砂砾岩凝结而成,表层土棕色,土质疏松,pH 值5~6。武夷山的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种相间成层。茶园土壤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组成。陆羽《茶经》之“一之源”所述“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认为“烂石”即指风化较完全的土壤,“砾壤”则是指砂砾土,这说明武夷山中之土系、烂石及砾土,为陆羽《茶经》中所说土壤中的“上者”或“中者”。又见明万历徐渤《武夷茶考》记述“武夷山中土宜茶,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另外,天心岩等地由枯枝落叶、苔藓等植物形成的有机质使表土腐植质层较厚。说明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品质。
如果离开武夷山内山种植大红袍,则认为宜选择地域气候土质相似的地区,或模拟与大红袍原产地相似的生态环境。从目前情况看,只要土质好,属于“烂石”、“砾壤”就能试种大红袍,其他也可通过茶、林、农、牧、绿肥等多层次间作的生态模式,以调节构成适宜大红袍生育的气温、日照、湿度、风速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生态因子。
3、配备专用苗圃,掌握育苗技术
在剪穗母本园附近设置大红袍专用苗圃,苗圃地要求土壤适宜排灌方便。鉴于穗质决定苗质,从品种纯正、健壮的半木质化成熟枝条上所剪取的插穗带有一个节间、一个饱满腋芽和一张完整叶片,育苗期内予以细心科学管理。一年后出圃的苗木,要求纯度佳、生活力强。
4、大红袍茶园的栽培管理
建园后,大红袍栽培要点是:施放有机肥,幼龄期铺草覆盖,苗木定植后第二年定剪,第三年开始打顶剪穗,成龄茶树春茶后轻修剪。农历7~8月,土壤耕作结合施肥,大多沿用每3年一次的挖山填土(客土)的武夷耕作法。北斗、宛香等岩茶研究所,每年夏季后,施用菜子饼、灰肥等基肥或少量复合肥,不用单体氮肥,认为单独施用氮肥会引起新梢生长过速、芽叶含水量高,不利于做青走水,影响成茶品质。
5、大红袍采制工艺沿用武夷标准
武夷岩茶的传统制法工序是:
驻芽中开面3~4叶采摘→萎凋(晒青→凉青)→做青(摇青结合做手→凉青交替进行)→初炒→初揉→复炒→复揉→初焙→摊凉→扬簸→拣剔→复焙→团包→补火→成品。
北斗岩茶研究所,经多年生产实践,对大红袍制作工艺在原有传统工艺基础上有所突破和进展:重点掌握采摘、晒青、做青、烤焙这几个关键工序。其具体做法:采摘→驻芽中开面3~4叶采摘,不采过嫩叶、不采露水青。日光萎凋(晒青)→具体时间及程度,以“看青晒青”为标准,以叶面光泽消失、叶质稍软、顶二叶下垂、青气消失、减重约10%~12%为晒青适度。做青(摇青结合凉青二个过程)→做青程度沿用“看青做青”的武夷标准法规,掌握三红七绿,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炒青和揉捻→足火(炖火)。足火的技术关键是分二次烘焙,掌握低温慢焙原则,这种低温慢焙的焙茶方法符合茶叶内含物的热处理转化、控制残余酶的活性及水分散发的变化。
北斗、宛香茶叶研究所对大红袍茶的足火过程分二次进行,温度依次从高到低,其间经过1~2次翻拌。第一次烘焙火温80℃~90℃,历时6个h,至茶叶含水量约6%为适度。在第一次焙后经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烘焙。第二次烘焙火温70℃~80℃,历时4h~6个h,烘至茶叶含水量4.4%~5%为适度。
足火(炖火)完成的大红袍外形条紧,色泽绿褐鲜润,汤色澄黄,叶底红绿相间,香气馥郁,具有滋味醇浓和桂花香或粽叶香的大红袍特有的岩香韵味。大红袍茶耐冲泡,久泡仍有其余韵。

参考文献:
[1]中国茶树品种志[Z].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中国茶叶大辞典[Z].陈宗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
[3]中华茶叶五千年[M].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著.人民出版社 2001.
[4]福建乌龙茶[M].张天福等.福建科技出版社,1992.
[5]茶经述评[M].吴觉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6]武夷茶[M].池宗宪著.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
[7]武夷岩茶在线:WWW WVSTEA.COM.2006-04-25

注:本文承蒙宁德市农业学校高级讲师戈佩贞、福建检验检疫局高级工程师林瑞勋指导审阅,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