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恢复和发展武夷岩茶
来源: 作者:发布日期:2014-06-07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它以品质优异闻名中外。随着四化建设的需要,随着武夷山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武夷岩茶生产的现状,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加速恢复和发展武夷岩茶生产的优势,为出口提供更多商品,并使武夷茶区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从而为我省现代化建设事业多做贡献,是急需探讨的一个突出问题。当然,造成目前这种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村的政策多变,经济扶植不力,技术指导力量缺乏等等,但本文只从有关产制技术措施方面试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武夷岩茶生产概况
1.茶园面积 武夷山茶园面积,历史上(清末)曾达一万亩,战前(1936年)仅为五千四百亩,1940年统计为六千零一十五亩。现在岩茶主要产地的天心大队约有2630亩,崇安茶场、综合农场,茶叶试验场及星村大队约七~八百亩,合计不到四千亩。从资料记载和实际情况看,全山确有不少荒芜茶园。那么,武夷山究竟有多少亩茶园呢?只有通过全面的普查,才能得到落实。
2.茶叶产量 历史上曾有3000担的记载,战前为850担。建国以来,天心大队以l951年的产量最低仅147.9担,最高产量为1960年的416.8担,1980年为275.4担。该队从1950年至1980年的三十一年总产量为9499.4担,平均每年产茶306.4担。连同国营场及星村大队所产约400担,则全部岩茶产量尚未达到800担。
3.初制场所 武夷岩茶厂,昔日盛时全山有一百三十余厂,1941年尚存五十五个茶厂,制茶工艺全系手工操作。至1980年统计,现在武夷山内仅有十五座茶厂,即天心、慧苑、水帘洞、佛国、白岩前、桂林、兰汤、武夷一队、武夷二队、大队耕山队等各一个厂、马头三个厂、以及崇安综合农场、茶叶试验场各一座厂。山外尚有崇安茶场一个厂,星村大队四个厂。总共二十座茶叶初制厂。其中有半数以上的厂房破旧狭小,但都有电力供应,揉捻、炒青二道工序多已使用了电动机具。
4.品种与名枞 据有关资料记载,原来武夷山栽培的茶树品种主要是菜茶,此外,引种少量水仙品种。至于梅占、桃仁、乌龙、佛手,玉桂、黄龙等品种只有极少量栽培。近年,水仙品种扩种较多,还引进了梅占、毛蟹、铁观音、乌龙、桃仁、黄龙、佛手、本山、奇兰、储叶种等品种,菜茶的栽培面积已大为减少。
从前每个岩茶厂都有数株至数十株的名枞,全山不下二三百种。这些名枞虽然是选种的良好材料,但缺乏系统地整理,进行严格的科学鉴定,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已经无存,所余者目前虽已着手整理,但需一定时间才能见端倪。
二、全面规划及实施方案
1.全面核实茶园面积 武夷山茶园分布十分零散,不少花台式茶园面积小至只能种1~2枞茶树。现有茶园面积,估计不到四千亩,这与资料记载的万亩茶园相差颇大。若按产量计算,目前亩产不过20多斤,培肥管理技术相当落后,如单产能提高到100斤,则产量即可增加数倍,说明增产潜力是很大的。武夷山现有茶园究竟有多少,目前尚无准确数字,许多生产队的茶园面积多年来未见增减,年年沿用,为了彻底改造武夷山茶园面貌,应对全山范围内的现有生产茶园的面积进行一次丈量核实(荒园以后进行),并以每个生产队及国营场为单位测绘成图存档,作为改造武夷山茶园的第一步措施。否则,对茶园面积心中无数,势必影响整体计划。
2.移植归并和扩种 岩茶单产之低,与茶园缺株有很大关系。武夷山多梯层茶园,层面狭小,原来枞栽稀植为主要种植方式。由于茶园管理失时失当,茶草共生,加以采摘过度,茶枞枯死者到处可见。这样的茶园管理费工费本,水土流失严重,产量又很低。作为长短结合的措施,可考虑选茶枞少的向茶枞多的茶园移植归并(老枞水仙、单枞、名枞保留不动),归并后的茶园加强肥管,把空出的茶园按高标准水平重新规划种植。今后无论改造的茶园或新茶园不宜间作其他作物(包括黄豆、花生、地瓜),以免妨碍茶树正常生长。
至于武夷山内各生产队现有的山垅田,种水稻单产低,其中适于种茶者约百余亩,可考虑改建为茶园。
3.普及良种和育苗 优良的茶树品种在茶叶生产上的作用已是公认的事实。在复兴武夷岩茶生产中,如何普及良种,发挥良种的作用至关重要。各场队在改种、扩种过程中要根据各自劳动力、土质、气候等条件,按武夷山现有种植的水仙、肉桂、毛蟹、梅占、黄龙,铁观音、本山,白奇兰等良种,考虑早中、晚品种的合理搭配原则,除名枞、单枞外选择种植3—4个当家良种,做到良种普及和良种多样化。至于良种繁育,历来是武夷岩茶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武夷山虽有许多现成的良种但很少自育,多靠外地调进种植,而调进的茶苗品种多不纯,成活率低,缺株严重,不但成园迟,而且成本高,无形中影响生产。作为复兴岩茶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提倡各场、队自选、自育、自用,个别品种另行调配。育苗形式或集体或个人,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确保每年改造的茶园能有良种茶苗定植。
4.名枞选育 武夷名枞是武夷茶区的特色,既是岩茶生产中之佳品,也是茶树育种工作的宝贵材料。在恢复和发展岩茶生产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相当规模的武夷山名枞(单枞)标本园,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工作,着手整理和利用武夷名枞,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措施。
5.加强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 科研工作要走在生产前面的方针,已为许多事实证明了它的正确性。武夷茶区过去曾有相当规模的科研机构,国内许多茶叶界前辈为复兴武夷茶做过不少研究,并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今天幸存的武夷山茶叶试验场,虽成立于1959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一个科研机构,还有待充实。尽管如此,这个试验场目前在良种繁育和整理武夷名枞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今后如何加强武夷茶区的研究工作,用以指导和改进武夷岩茶的产制技术,这对于发扬光大传统名茶产区,保存其特有的品质风格,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
长期以来,武夷岩茶生产中,虽有许多独特优点,如单株选种,单株采制等等。但生产技术仍然落后,因而单产低,品质下降。今后在恢复和发展岩茶生产中,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尊重科学,切实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1.茶园土肥水综合治理 土肥水为茶树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培养高丰产茶的关键基础。武夷山茶园虽然大部分是石砌梯壁,但由于年久失修,有些梯壁倒塌,或梯面高过石坎(主要由于填土时未同时加固石坎),大雨时造成水土流失(根据有关单位测定,一亩茶园一年被带走的细土达20担左右)。因此,根据武夷山茶园土壤性质、气候、雨量等情况,在重新改造茶园时应注意水土肥的综合治理。
武夷山茶园大部分土壤渗水性强,春夏雨水多,秋易旱。根据这一特点,茶园应开好横直蓄排水沟,并修补梯壁。茶园梯面应内低外高,同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利用芦苇草、杂草等进行茶园全面或局部铺草复盖,使下大雨时无浑土水出园,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等一举多得的效果。另一方面,根据风景区园林特点,尽可能在茶园附近种植落叶性的树木,以美化环境,同时可利用落叶补充茶园土壤的有机质,起到保蓄水的作用。武夷山传统有客土习惯,在目前的条件下应该保持,尤其在新改种的种植沟内,尽量用客土填充。从岩茶品质特点看,应当是施足基肥,早育壮树。具体要根据茶园土质和肥源合理使用,一般以青杂草、山灰、厩肥或饼肥、商品磷肥等混合施用。过去采拮茶园除客土外,很少施肥,今后要改变这一习惯,按照树势施用肥料。在结合做好茶园土肥工作的同时,宜在武夷山茶园进行一次土壤肥力普查工怍,取得具体数据,以便指导生产。
2.科学地选植良种 武夷岩荼品质十分考究品质风韵,称之为“岩韵”。近年来,颇重品种茶,尤其是浓郁香型,如肉桂等品种更为人们所欣赏,也便是以“岩骨”分等第的传统,将逐渐为以品种香型特点分优次的倾向所取代。因此,选植良种的问题,以及良种对于土壤、环境条件等的适应性,需要系统地研究分析,以定取舍,使具有武夷岩茶特有的品质风味的品种,得以优先发展。
3.条栽密植 条栽密植是与枞栽稀植相对而言的两种栽培方法,现代科学业已证明一定规格的条栽密植,是培育高产茶园的重要技术措施。但武夷山现有茶园的茶树几乎全是枞栽稀植的,亩枞数仅在300左右,如此稀植而又粗放管理,产量必然偏低。今后新植应该严格按照高标谁,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采用条栽密植的方式。行距1.3至1.5米,株距0.3至0.5米。每穴2~3株,保证每亩株数在2000株以上。
4.防治病虫害 病虫为害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导致降低质量。如被小叶蝉、茶蚜、茶叶象岬为害的鲜叶,在做青过程中被害叶全部形成桔焦状,制不成好茶。然而,防治工作在武夷山茶园管理中多被忽视,这也是造成品质差单产低的一个原因。
武夷山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其中以煤污病、茶小叶蝉、吉丁虫、茶天牛为害严重,其它如茶毛虫,茶尺蛾等不下几十种。为了加强虫害的防治工作,有必要从速建立茶树病虫测报机构,对武夷茶区虫情病情及时测报指导全面的防治工作。
5.修剪 通过修剪培养大幅度的树冠是茶树高产优质的一项关键的栽培技术措施。武夷茶区现有茶园绝大部分茶树都未经修剪,历来也无修剪习惯。所以走进武夷山多见高低不一的各式茶树,不修剪的茶树主干高、分枝少、芽头稀,因而这也是造成武夷茶单产低的一个原因。笔者观察了品种园中一株不修剪的茶树主干一年内长高1.3米,长叶40片,而无一分枝。今后在新植茶园中,应根据茶园土质、品种特性和生长状况,推广修剪技术(包括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培养宽大的树冠和采摘面,为今后高丰产打下基础。
6.合理采摘 武夷茶目前一年只采一至二次,每次都显得过度,从而严重影响茶树树冠的培育,直接造成低产状态。当春茶采摘前走进茶园,一枞茶树尚可看到不少新叶,一经采摘,等于经过了一场洗劫,树上只留下一些光枝,年复一年,武夷茶树就形成极不合理的特殊树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引起莫大的反感。要做到合理采养结合,最基本的办法,在于加强培肥管理,培养宽大的树冠和采摘面,然后根据岩茶品质特征要求,增加采摘次数,推行新梢顶芽开面后二、三叶采的标准采摘,坚持留叶养树,使其能够长期保持旺盛树势。
7.扩建制茶场所,提高制茶品质 岩茶品质的形成,除与品种、气候、土质、栽培技术等因素有关外,决定品质还在于初制设备和技术的高低,它包括合理的工艺、完善的设备和制茶人员的技术水平等。但现有的初制厂大多厂房陈旧,设备落后,因此在改造茶园的同时,应着手修建新型初制厂,采用各种切实可行的初制机具,如推广使用萎凋槽、杀青机、摇青机(包括综合做青机)及烘焙机具,以提高品质,降低成本。
四、小结
武夷产茶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其间几经盛衰,然而,要使武夷茶真正的复兴和发展,现在是具备了条件。在此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四化建设的今天,复兴武夷茶应当作为我县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如能加强专业的指导机构,深刻研讨经验教训,然后对武夷茶区进行全面彻底规划,依靠正确的政策和科学技术,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吸取各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共同为建设武夷茶区而努力,这也是在崇安从事茶叶工作的人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