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十大名丛
来源: 作者:发布日期:2014-06-07
大红袍
现为武夷十大名丛之首,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悬崖上,1962年杭州中农院茶叶研究所曾到九龙窠剪回大红袍枝条在所内育苗种植。1964年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也派人(谢庆梓等二人)来九龙窠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所里繁育种植。1985年11月武夷山则从省茶叶研究所带回五株大红袍茶苗定植在御茶园的名丛观察园内,从此武夷山才真正开始了大红袍的繁殖发展工作。现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茶均直接或间接出自这五株大红袍。
特征:植株中等大小,树高可达2.5米,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呈上斜着生,叶形椭圆,叶色深绿是其特点,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稍内折,叶尖钝尖,叶齿较深较锐,叶质较厚脆,嫩芽微紫红,茸毛尚多,节间短,梗较细也是大红袍特点之一。一芽三叶百芽重41g,花冠直径3.5cm,花瓣6瓣,子房茸毛中等,柱头3裂。
特性:育芽能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开采期在5月中旬比肉桂品种迟,是岩茶产区内迟芽品种,肉桂品种采摘结束后方可采摘,春茶单产可达100公斤/亩左右毛茶,制岩茶品质特优,条索尚紧,色泽绿褐色、叶底则黄亮,香气馥郁芬芳似桂花香,七、八泡后有点似粽叶香,滋味醇而回甘,总体感觉是清幽,且大有别于其他品种,是岩茶中之珍品,抗旱、抗寒力强,扦插成活率高,一年生苗高可达50cm以上。
适栽地区,武夷山内与正岩土壤相似或自然环境相似均可,但不同土壤对品质风格差异明显,采摘应以中开面采,过嫩过老均不宜
铁罗汉
现武夷山十大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原产慧苑岩之内鬼洞(亦称峰窠坑)两旁是悬崖峭壁,茶树生长于一狭长地带的小溪涧旁(竹窠亦有与此同名的树)相传宋代已有铁罗汉名,为最早的武夷名从(笔者1969从天心到慧苑的路上,经常路过鬼洞都有看到,它是生长在路的左边,1978年开始名丛调查时已无此树了)现只有少量种植,国内一些科研部门有少量引种。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势半披张 ,分枝尚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形长椭圆或椭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钝尖,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一芽三叶百芽重42g,花冠3.5cm.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育芽力强,持嫩性好,一芽三叶盛期在四月中旬,产量高。制岩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油润、香气幽长,滋味醇而甘鲜,抗旱、寒力强。扦插成活率高,采摘中、小开面采。
白鸡冠
武夷山十大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小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原产于武夷山隐屏峰蝙蝠洞(在武夷宫白蛇洞口和慧苑岩火焰峰下之外鬼洞亦有白鸡冠之树)原蝙蝠洞白鸡冠母树已枯死,外鬼洞母树尚在。但已很衰老了。白蛇洞口的白鸡冠始终未找到,而鬼洞的白鸡冠现已有少量繁殖的新苗。目前武夷山茶区种植的几乎都是蝙蝠洞母树繁育的白鸡冠,相传明代已有白鸡冠之名。
特征:植株中等,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着生,
叶形长椭圆或椭圆,叶厚,小叶类,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内折或平。叶尖渐尖或稍钝,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新叶(约50天左右)呈淡黄色。这是白鸡冠的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与外鬼洞的区别较明显)茸毛少,节稍短。花冠直径3.3CM,花瓣7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尚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发芽不整齐。开采期在5月10号。产量中等,制作岩茶品质特殊,制优率不高(叶易发酵)叶色黄亮,红边明显。香气有似橘皮香。滋味甘鲜,抗旱抗寒性强。茶苗前期生长较慢。采摘不宜偏嫩。宜采中开面。
半天妖
又名半天夭,半天腰,武夷十大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母树原产武夷山三花峰之第三峰的顶崖上。相传清末已有此树,属马头自然村。1979年整理武夷名丛时,由武夷山茶叶研究所,给予重点保护,是武夷山生长地点最险要的一株名丛。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形长椭圆或椭圆,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缘平,叶身稍内折或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稀。叶质较厚脆。芽叶略呈红色。茸毛少。节间较短。梗软细、花冠直径3.9CM,花瓣6-7。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开采期在5月10日以后制乌龙茶品质特殊。滋味醇有似肉桂香,但制优率不高,不稳,有待深研。采摘标准宜中开面。
水金龟
武夷山十大名丛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
原树产于武夷山牛栏坑和杜葛寨峰之半崖上。路边茶地面约2米2,三面有石块切成。
相传清末已有此茶名。现此树2009年已不在了。
特征:茶植株中等大小。树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或稍呈上斜着生。叶长椭圆,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微隆或平,叶缘微波,叶身内折,叶尖渐尖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多,节间短。花冠直径3.0CM,。花瓣7-8。子房茸毛多。柱头三裂。
特性: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产量中等,开采期5月上旬。制岩茶品质优。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似腊梅花香。滋味甘爽,制优率高。抗旱抗寒性强。扦插存活率高。
武夷白牡丹
武夷十大名从之一。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母树原产武夷山马头岩水洞口。已有近百年历史,目前已有较大面积栽培。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树宽幅达2米以上。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叶色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4.00CM
花瓣7-8。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开采期在5月上旬。产量较高。制岩茶品质优。条索肥壮,色泽黄绿褐润,香气清幽似兰花。属清香型。滋味醇爽。抗旱抗寒性强。扦插存活率高。采摘标准宜成中开面。不宜大开面采。
武夷金桂
武夷十大名从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二倍体。
母树原产白岩莲花峰下。相传已有近百年栽培。目前武夷山茶区已有一定面积的栽培。适应性很强。引种外地表现良好,生长势旺盛。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张。分枝较稀,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卵圆型。易于辨认。叶色绿,叶面隆起,富光泽,叶缘平,叶身稍平背卷。叶尖圆尖。叶齿较锐浅密。叶质较厚脆,芽叶紫绿色。茸毛较少。肥壮、一芽三叶。芽重164KG花冠直径3.7CM花瓣7-9。子房茸毛多。花柱分裂。
特性:
育芽能力强,发芽密度较稀。持嫩性强。开采期在5月上旬后期。产量中等。制岩茶品质优异。香气清幽似桂花。滋味清醇。属于清香型。制优率高。成茶条索肥壮、重实,色泽棕褐润,抗旱抗寒性强。扦插存活率高。每年品质基本一致(种资特性稳定)采摘宜中小开面采补宜采老。
金锁匙
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
母树原产于武夷山武夷宫之山前,弥陀岩等多处亦有与金锁匙同名而不同树的茶)已有近百年栽培历史。目前在武夷山有较大面积的栽培。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多平展微隆,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浅密,叶质较厚,芽口淡绿。茸毛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3.7CM。花瓣6-7。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育芽力强。发芽密。持嫩性较强。开采期5月上旬。产量高。制岩茶品质优异。香气鲜爽。滋味清醇。在茶区属清香型茶叶、制优率尚高。种质特性稳定、条索肥壮,色泽棕褐润,抗旱抗寒性强。扦插存活率高。宜中小开面采。
北斗
曾名北斗一号,武夷十大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种生,二倍体。
原产武夷山北斗峰已有近70年栽培历史,是武夷名丛中,较早在茶区种植的一个名丛,并有一定的面积。
特征:植株尚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稍下垂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而微隆,叶缘平或微波,叶身稍背卷,叶尖骤尖或圆钝,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软,芽叶绿,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直径3.8cm,花小,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强,发芽密,持嫩性强,开采期五月一号前后,产量尚高,制岩茶品质良,香气滋味均属清香型,近几年因其品质与众多名丛相比,栽培面积已不再扩大。
北斗在茶区曾被流传也是大红袍,2009年经省农林大DNA测定,其结果不同于九龙窠六棵大红袍中的任何一棵,从而澄清了长期以误传误的说法。
白瑞香
武夷山十大名丛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二倍体,原产慧苑岩早已不见母树存在,有百余年栽培历史,武夷茶区有少量种植。
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或稍上斜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缘平,叶身平,叶尖钝尖,叶齿稍钝深密,叶质较厚脆,芽叶黄绿微带紫,茸毛较少,节间较短,花冠直径2.8cm,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
特性:芽叶生育力较强,发芽较密,持嫩性较强,制岩茶品质优,属清香型,香气高,滋味有似粽叶香,抗旱,抗寒强,扦插成活率高,开采期5月上旬,不宜大开面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