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故事、传说系列:景隆号里的“麻雀”们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站长发布日期:2014-06-07
景隆号是晋商常氏当年在下梅贩茶时第一家茶票号。它位于下梅村的芦下巷里。在大门的右侧石门柱上,还遗留着“景隆号”三个字,字迹已深深地渗透到石板的肌理中去。两百多年来褪之不去,无言地向人们提示着这座老宅的历史变迁。
“哪里有麻雀,哪里就有山西人”。这是当年流行于中国茶商界的一句俗语。麻雀虽小,但觅食能力强,适应贫瘠的生存环境,清中期,山西商人大量涌现,他们经商的步履遍及全国,足见山西人分布之广,外出谋生者众,因而晋商得了个“麻雀”的绰号。晋商常氏一到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就被茶庄伙计们叫“麻雀”了。
清嘉庆年间,景隆号的掌柜到福州府去卖茶。回来时捎了一封书信,书信是邹老爷在广东汕头转给的。景隆号的邹老爷在汕头设茶庄时,认识的一位山西商人,他说要到崇安武夷山贩茶,想找到一位在下梅景隆号茶庄贩茶的老乡。于是,那位山西人的信经过辗转,终于交到了下梅景隆号的山西老乡手中。邹掌柜收到了邹老爷的信,又看到了堂屋天井的麻雀跳上跳下,就高兴地对伙计们说:又有“麻雀”要来我们景隆号了!
于是邹掌柜特吩咐伙房里备了几份面食,这是专门用于迎接山西榆次车辋来的客人的。晚上,景隆号庄主宴请了从山西飞来的“麻雀”。他们受了邹氏一番款待后,对邹氏茶山很感兴趣。说是要去看看。“麻雀”们在邹掌柜的带领下,走遍了上岩、白岩岗、鸡母岩、渡溪头邹氏的茶园,每到一处,便啧啧赞叹。
两个月过去了,“麻雀”们仍没有回去的意思,除了整天和景隆号庄主喝茶聊天,别无他动静。这倒让邹氏茶商看不下去了,说这些“麻雀子”闲呆在茶庄上,光知道受用好酒好菜,却无所事事,大有逐客之意。“麻雀”们也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聚在一起,到村外的茶山里转悠。一天晚上,“麻 雀”手里持着银票,向景隆号庄主提出了购买茶山的事宜。
山主们今天都被邹掌柜约来,大家一合计,将各处荒山作价五万现银,同意便交易。谁知“麻雀”们连个还价的声音都不吭,竟毫不犹豫地应承下了这个价格,除邹氏不肯转卖自己的茶山外,孙氏、张氏、江氏、周氏等山主们都同意转卖祖传荒山。随后,各姓山主与“麻雀”们签了字画了押。“麻雀”们从身上掏出一张上面印着五万两纹银数额的汇票交给他们,说凭它到福州府“大德玉”商号,随时可以兑成现银。山主们与“麻雀”同去福州,取回了卖山的现银。
几年之后,这批姓常的“麻雀”们在下梅村购置了大量茶山,与景隆号邹氏形成合作伙伴,“麻雀”们虚心向邹氏请教种茶制茶贩茶三套经验,加上吃苦节俭,不几年就在下梅村经营茶园种植,独立生产茶叶,同时还学去了岩茶制作技艺。车辋常氏在下梅有了茶山,同时还拥有制茶作坊。常氏与邹氏在种茶、制茶、售茶方面,仍配合得最好。邹氏很佩服从山西飞来的“麻雀”们,敢冒风险,在人地生疏的外乡大把扔钱,购置产业。
“麻雀”们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的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梅溪是下梅唯一沟通外埠的水路,承担着东西南北货物进出的运力。下梅邹姓为了便于竹筏装卸货物,在下梅村流域的梅溪段选址建埠。景隆号河埠终日繁忙,吞吐着下梅茶市来往的货物。晋商常氏看到邹氏注重忠诚信用,遂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景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趸下的茶叶,还为他们一路风尘扑扑远道而来的骆驼,搭建喂料棚,那时,景隆号的茶商们第一次见到庞然大物骆驼,觉得很稀奇。
“麻雀”们还将携带的《常氏家乘》中记载的道德操守条规,摘录出来组织伙计们挑灯夜读:“至于寄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栉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者,有良贾风;其亿及屡中者,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景隆号茶庄庄主觉得常氏所念条规颇有树正气,振精神、律行为的作用,也令后人传抄此条规,贴于祠堂供邹氏族人效仿,旨在培植商德。
促成下梅清代茶市的崛起,少不了山西“麻雀”们与邹氏茶商的精诚合作,少不了“麻雀”们的历尽艰辛的南来北往。是“麻雀”们与景隆号茶商同心同德,共同开辟了晋商武夷山贩茶的万里茶路,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麻雀”们在下梅村遗留下的人文景观。